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陽(yáng)人也閱讀答案附翻譯
。ㄒ唬┰沧稚酃,汝南汝陽(yáng)人也。安為人嚴重有威,見(jiàn)敬于州里。初為縣功曹,奉檄詣從事,從事因安致書(shū)于令。安曰:“公事自有郵驛,私請則非功曹所待!鞭o不肯受,從事懼然而止。
永平十三年,楚王英謀為逆,事下郡復考。明年,三府舉安拜楚郡太守。是時(shí)英辭所連及系者數千人,顯宗怒甚,吏按之急,迫痛自誣,死者甚眾。安到郡,不入府,先往按獄,理其無(wú)明驗者,條上出之。府丞掾史皆叩頭爭,以為阿附反虜,法與同罪,不可。安曰:“如有不合,太守自當坐之,不以相及也!彼旆謩e具奏。帝感悟,即報許,得出者四百余家。
建初八年,遷太仆。元和二年,武威太守孟云上書(shū):“北虜既已和親,宜還其生口①,以安慰之!痹t百官議朝堂。公卿皆言夷狄譎詐,求欲無(wú)厭,既得生口,當復妄自夸大,不可開(kāi)許。安獨曰:“北虜遣使奉獻和親,有得邊生口者,輒以歸漢,此明其畏威,而非先違約也。不宜負信于戎狄,還之足示中國優(yōu)貸,而使邊人得安,誠便!彼就交赣莞淖h從安。太尉鄭弘恨之,曰:“諸言當還生口者,皆為不忠!彼倦`校尉舉奏,安等皆上印綬謝。肅宗詔報曰:“久議沉滯,各有所志。蓋策由眾定,君何尤而深謝?”帝竟從安議。
章和元年,代桓虞為司徒。和帝即位,竇太后臨朝,后兄車(chē)騎將軍憲北擊匈奴,安與九卿詣朝堂上書(shū)諫,以為匈奴不犯邊塞,而無(wú)故勞師遠涉,損費國用,徼功萬(wàn)里,非社稷之計。書(shū)連上輒寢。
諸卿稍自引止,惟安獨守正不移,至免冠朝堂固爭者十上。太后不聽(tīng),眾皆為之危懼,安正色自若。
竇憲既出,而弟執金吾景專(zhuān)威權,公于京師使客遮道奪人財物。有司畏憚,莫敢言者。安乃劾景驚惑吏人,當伏顯誅,寢不報。竇氏大恨。但安素行高,亦未有以害之。
(節選自《后漢書(shū)袁張韓周列傳》)
[注]①生口:指俘虜。
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(diǎn)的詞的解釋?zhuān)_的一項是( )
A.楚王英謀為逆,事下郡復考考:考察
B.安到郡,不入府,先往按獄 按:查辦
C.帝感悟,即報許 報:報告
D.公于京師使客遮道奪人財物 遮:遮蔽
5下列各組句子中,加點(diǎn)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( )
A.①安為人嚴重有威,見(jiàn)敬于州里 ②遂見(jiàn)用于小邑
B.①奉檄詣從事,從事因安致書(shū)于令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,使歸趙
C.①理其無(wú)明驗者,條上出之 ②其自視也,亦若此矣
D.①眾皆為之危懼,安正色自若 ②奚以九萬(wàn)里而南為
6.下列對原文有關(guān)內容的'分析和概括,不正確的一項是( )
A.楚王英陰謀叛亂,朝廷嚴加查處,受牽連獲罪的人很多。袁安認為他們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,就不顧風(fēng)險上書(shū)要求釋放他們,最終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獄。
B.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張對已和親的匈奴,應當歸還俘虜以示撫慰。但公卿最初都反對,太尉鄭弘甚至指責主張歸還俘虜的都是不忠之人。
C.竇憲為求取功勞,北擊匈奴。袁安認為匈奴不犯邊塞,卻興師遠征,不是為國考慮的上策,他多次力諫,盡管奏章都被擱置,但他毫不動(dòng)搖。
D.袁安平素行為高尚,起初任縣功曹時(shí),就拒絕了從事的私請。后來(lái)彈劾竇景,盡管竇氏家族對他十分忌恨,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。
7.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(yǔ)。
、攀菚r(shí)英辭所連及系者數千人,顯宗怒甚,吏按之急 (3分)
譯文:
、撇灰素撔庞谌值,還之足示中國優(yōu)貸,而使邊人得安,誠便。(4分)
譯文:
、氢晕①v,當侍東宮,非臣隕首所能上報。(3分)
譯文:
參考答案:
4.B. A. 考:刑訊 C.報:回報 D.遮:攔阻
建初八年,升任太仆。元和二年,武威太守孟云上奏:“北虜既然已經(jīng)和親,我們應該將俘虜歸還他們,以此來(lái)安撫他們!被实壅侔俟僭诔蒙仙套h。公卿都說(shuō)夷狄狡詐,貪心從不滿(mǎn)足,得到我們歸還的俘虜之后,就會(huì )狂妄自大,因而不能同意。惟獨袁安說(shuō):“北虜遣使奉獻貢禮和親,在邊境捕獲到人口時(shí),便把他們交還我方,這是表明他們畏懼威嚴,而不是首先違背誓約。不應該對戎狄失信,放俘虜回去足以顯示我們中原的優(yōu)待和寬容,又使邊境百姓得到安定,確實(shí)是有利的!彼就交赣莞淖兛捶ǘ缽脑。太尉鄭弘不滿(mǎn),說(shuō):“各位說(shuō)應當歸還俘虜的,都是不忠之人!彼倦`校尉也上奏,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綬謝罪。肅宗下詔回復說(shuō):“議而不決,各持己見(jiàn)。凡政策都由眾人決定,你有什么過(guò)錯而深深謝罪?”皇帝最終聽(tīng)從了袁安的建議。
章和元年,代桓虞任司徒。和帝即位,竇太后掌管朝政,太后兄車(chē)騎將軍竇憲北擊匈奴,袁安與九卿到朝廷上書(shū)勸諫,認為匈奴不犯邊塞,而我們卻無(wú)故興師遠途跋涉,浪費國家財用,到萬(wàn)里之外去求取功勞,這不是為國家考慮的上策。然而接連幾次上書(shū)都被擱置不發(fā)。九卿也都漸漸不再上奏。惟有袁安堅持正道不肯改變,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爭論了十幾次。太后不聽(tīng)從,眾人都為他感到危險恐懼,然而袁安神色自若。
竇憲出征之后,他的弟弟執金吾竇景專(zhuān)掌大權,公然在京師派門(mén)客攔路搶奪百姓財物。有關(guān)主管官員害怕,不敢上報。袁安便彈劾竇景使官民不安,應當受到公開(kāi)的處罰。奏章被擱置沒(méi)有回音。竇氏家族十分忌恨。但袁安平素行為高尚,因此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。
【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陽(yáng)人也閱讀答案附翻譯】相關(guān)文章:
《袁家渴記》閱讀答案附翻譯02-18
南史·袁淑傳閱讀答案附翻譯01-31
豫讓者晉人也的閱讀答案附翻譯12-23
《袁盎者,楚人也》閱讀答案及翻譯03-14
黃憲字叔度,汝南慎陽(yáng)人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8-14
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閱讀答案02-18
張范字公儀河內修武人也閱讀題答案附翻譯12-23
“公衡,巴郡人也”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參考06-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