左傳僖公僖公七年原文及翻譯
左傳·僖公·僖公七年原文及翻譯
僖公·僖公七年
作者:左丘明
【經(jīng)】七年春,齊人伐鄭。夏,小邾子來(lái)朝。鄭殺其大夫申侯。秋七月,公會(huì )齊侯、宋公、陳世子款、鄭世子華盟于寧母。曹伯班卒。公子友如齊。冬葬曹昭公。
【傳】七年春,齊人伐鄭?资逖杂卩嵅唬骸钢V有之曰:『心則不競,何憚?dòng)诓!患炔荒軓,又不能弱,所以斃也。國危矣,請下齊以救國!构唬骸肝嶂渌蓙(lái)矣。姑少待我!箤υ唬骸赋患跋,何以待君?」
夏,鄭殺申侯以說(shuō)于齊,且用陳轅濤涂之譖也。
初,申侯,申出也,有寵于楚文王。文王將死,與之璧,使行,曰,「唯我知女,女專(zhuān)利而不厭,予取予求,不女疵瑕也。后之人將求多于女,女必不免。我死,女必速行。無(wú)適小國,將不女容焉!辜仍,出奔鄭,又有寵于厲公。子文聞其死也,曰:「古人有言曰『知臣莫若君!桓タ筛囊惨!
秋,盟于寧母,謀鄭故也。
管仲言于齊侯曰:「臣聞之,招攜以禮,懷遠以德,德禮不易,無(wú)人不懷!过R侯修禮于諸侯,諸侯官受方物。
鄭伯使大子華聽(tīng)命于會(huì ),言于齊侯曰:「泄氏、孔氏、子人氏三族,實(shí)違君命。若君去之以為成。我以鄭為內臣,君亦無(wú)所不利焉!过R侯將許之。管仲曰:「君以禮與信屬諸侯,而以奸終之,無(wú)乃不可乎?子父不奸之謂禮,守命共時(shí)之謂信。違此二者,奸莫大焉!构唬骸钢T侯有討于鄭,未捷。今茍有釁。從之,不亦可乎?」對曰:「君若綏之以德,加之以訓辭,而帥諸侯以討鄭,鄭將覆亡之不暇,豈敢不懼?若總其罪人以臨之,鄭有辭矣,何懼?且夫合諸侯以崇德也,會(huì )而列奸,何以示后嗣?夫諸侯之會(huì ),其德刑禮義,無(wú)國不記。記奸之位,君盟替矣。作而不記,非盛德也。君其勿許,鄭必受盟。夫子華既為大子而求介于大國,以弱其國,亦必不免。鄭有叔詹、堵叔、師叔三良為政,未可間也!过R侯辭焉。子華由是得罪于鄭。
冬,鄭伯請盟于齊。
閏月,惠王崩。襄王惡大叔帶之難,懼不立,不發(fā)喪而告難于齊。
文言文翻譯:
七年春季,齊國人進(jìn)攻鄭國?资鍖︵嵨墓f(shuō):“俗語(yǔ)有這樣的話(huà):‘心志假若不堅強,怎么能又怕屈辱?’既然不能強硬,又不能軟弱,因此只有死路一條。國家危險了,請您向齊國屈服以挽救國家!编嵨墓f(shuō):“我知道他們是為什么來(lái)的了,姑且稍稍等我一下!笨资寤卮鹫f(shuō):“情況危急,早晨到不了晚上,怎么等待君王呢?”
夏季,鄭文公殺死申侯以討好齊國,同時(shí)也是由于陳國轅濤涂的誣陷。當初,因為申侯是申氏所生,受到楚文王的寵信。文王將要死的時(shí)候,把璧玉給他,讓他走,說(shuō):“只有我了解你,你壟斷財貨而永不滿(mǎn)足,從我這里取,從我這里求,我不加罪于你。后來(lái)的人將會(huì )向你索取大量財貨,你必然不免于罪。我死,你一定要趕快走,不要到小國去,他們不會(huì )容納你的!卑苍岢耐鹾,申侯逃到鄭國,又受到厲公的寵信。子文聽(tīng)到他的死訊,說(shuō):“古人有這樣的話(huà)說(shuō):‘了解臣子沒(méi)有像國君那樣清楚的!@句話(huà)是不能改變的啊!”
秋季,魯僖公和齊桓公、宋桓公、陳國的'世子款、鄭國的世子華在寧母結盟,策劃進(jìn)攻鄭國。
管仲對齊桓公說(shuō):“臣聽(tīng)說(shuō):招撫有二心的國家,用禮;懷念疏遠的國家,用德。凡事不違背德和禮,沒(méi)有人不歸附的!饼R桓公就以禮對待諸侯,諸侯的官員接受了齊國賞的土特產(chǎn)。
鄭文公派遣太子華接受會(huì )議的命令,對齊桓公說(shuō):“泄氏、孔氏、子人氏三族,違背您的命令。您如果除掉他們而和敝國講和,我國作為您的內臣,這對您也沒(méi)有什么不利!饼R桓公準備答應他。管仲說(shuō):“君王用禮和信會(huì )合諸侯,而用邪惡來(lái)結束,未免不行吧。兒子和父親不相違背叫做禮,見(jiàn)機行事完成君命叫做信。違背這兩點(diǎn),沒(méi)有比這再大的邪惡了!饼R桓公說(shuō):“諸侯進(jìn)攻鄭國,沒(méi)有得勝;現在幸而有機可乘,利用這點(diǎn),不也行嗎?”管仲回答說(shuō):“君王如果用德來(lái)安撫,加上教訓,他們不接受,然后率領(lǐng)諸侯討伐鄭國;鄭國挽救危亡還來(lái)不及,哪敢不害怕?如果領(lǐng)著(zhù)他的罪人以兵進(jìn)攻鄭國,鄭國就有理了,還害怕什么?而且會(huì )合諸侯,這是為了尊崇德行。會(huì )合而讓奸邪之人列于國君,怎么能向后代交代?諸侯的會(huì )見(jiàn),他們的德行、刑罰、禮儀、道義,沒(méi)有一個(gè)國家不加以記載。如果記載了讓邪惡的人居于君位,君王的盟約就要廢棄了。事情做了而不能見(jiàn)于記載,這就不是崇高的道德。君王還是同意為好!鄭國一定會(huì )接受盟約的。子華既然做了太子,而要求憑借大國來(lái)削弱他的國家,也一定不能免于禍患。鄭國有叔詹、堵叔、師叔三個(gè)賢明的人執政,還不能去鉆它的空子!饼R桓公于是向子華辭謝。子華因此得罪了鄭國。
冬季,鄭文公派遣使者到齊國請求訂立盟約。
閏十二月,周惠王去世。襄王擔心大叔王子帶作亂,又害怕不能立為國君,所以不發(fā)布喪事的消息,卻把將要發(fā)生內亂的事向齊國報告。
【左傳僖公僖公七年原文及翻譯】相關(guān)文章:
《左傳·僖公·僖公七年》原文及翻譯03-03
左傳·僖公·僖公十三年的原文及翻譯06-13
左傳·僖公·僖公元年的原文及翻譯06-13
《左傳·僖公·僖公十一年》原文及翻譯06-13
《左傳僖公僖公六年》的原文及翻譯06-14
左傳·僖公·僖公二十七年原文及翻譯04-15
《左傳·僖公·僖公二十六年》原文及翻譯06-13
左傳·僖公·僖公二十年的原文以及翻譯06-14
《左傳僖公僖公三十一年》原文及翻譯06-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