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相關(guān)推薦
初中音樂(lè )知識點(diǎn)
古典主義音樂(lè )特指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20年代,以海頓、莫扎特和貝多芬為代表的“維也納樂(lè )派”的經(jīng)典作品與風(fēng)格。以下內容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初中音樂(lè )知識點(diǎn)總結,歡迎參考!
七年級音樂(lè )下冊知識點(diǎn)
1、《渴望春天》曲作者:莫扎特【奧地利】,維也納古典樂(lè )派的代表人物之一,出生于薩爾茲堡一位宮廷樂(lè )師家庭4歲隨父學(xué)習鋼琴,5歲學(xué)習作曲,6歲又學(xué)小提琴并開(kāi)始出國旅行演出,8歲創(chuàng )作了一批奏鳴曲,11歲寫(xiě)了第一步歌劇。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共創(chuàng )作了近千首音樂(lè )作品,其中有歌劇《費加羅的婚禮》、《唐璜》、《魔笛》等20余部,交響曲50余部,協(xié)奏曲30余部。
2、美聲唱法:指的是傳統西洋唱法,以意大利美聲唱法為代表。其音色優(yōu)美,發(fā)聲自如,講究方法的科學(xué)性。
3、樂(lè )句:一般表達一個(gè)樂(lè )思,但不夠完整。樂(lè )句具有明顯的起始感,以四校節的樂(lè )句最為常見(jiàn)。
4、樂(lè )段:通常由兩個(gè)貨兩個(gè)以上的樂(lè )句構成,能陳述一個(gè)完整或相對完整的樂(lè )思,是曲式中最小的獨立結構,具有明顯的終止感。歌曲結構中四句體樂(lè )段較為常見(jiàn)。
5、曲式:是樂(lè )曲或歌曲的結構形式,常見(jiàn)的有:(一段體A,二段體A+B,三段體A+B+A’)等。
6、傳統的西洋唱法以意大利(美聲唱法)為代表。
7、古典主義音樂(lè ):特指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20年代,以海頓、莫扎特和貝多芬為代表的“維也納樂(lè )派”的經(jīng)典作品與風(fēng)格。
8、變音記號:每個(gè)音組都有12個(gè)不同的音,但用以表示音名的字母卻只有7個(gè)(相當于鍵盤(pán)樂(lè )器的白鍵),其余5個(gè)(相當于黑鍵)采用附加“變音記號”的辦法來(lái)標記。常用的變音記號有3種。
9、《帕米爾的春天》編曲:李大同,以塔吉克民歌為素材,描繪了帕米爾高原壯麗多姿的風(fēng)光,表現了塔吉克族人民淳樸的性格,以及對幸福生活的贊美。全曲分四段:第一段,快板,歡快的塔吉克舞曲主題;第二段:跳躍的快板,快速的旋律極富生氣;第三段:舒展的小快板,優(yōu)美的旋律歌唱春天的到來(lái);第四段:擴展的中板,是全曲的高潮。
10、合唱隊和樂(lè )隊的排練演出都需要有(指揮)。指揮的主要任務(wù)是統一速度、節奏、音準和表情,使演唱、演奏的質(zhì)量得到保證。
11、6/8拍的含義是:(以8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6拍。)3/4拍的含義是:(以4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3拍。)
12、塔吉克族的代表性樂(lè )器是(鷹骨笛)。
13、民樂(lè )中的竹笛可分為(梆笛和曲笛)。梆笛流行于北方,音色高亢清脆,音區較高。曲笛流行于南方,音色圓潤柔美,體形稍大,音區較低。
14、(春之聲圓舞曲)的曲作者是奧地利的(小約翰.施特勞斯),他被譽(yù)為(“圓舞曲之王”),他的代表作有(《藍色多瑙河》)等。
15、(圓舞曲)音譯為“華爾茲”,由流行于德奧民間的三拍子舞曲發(fā)展而成,19C風(fēng)行于歐洲。圓舞曲為(3/4拍),節奏輕快,旋律流暢,強調第一拍重音。
16、歌曲旋律中最穩定的音稱(chēng)(主音),即歌曲的最后一音。
17、(重復和對比)是音樂(lè )素材發(fā)展的兩種基本手法。
18、古琴:是我國最早的(彈撥樂(lè )器),又稱(chēng)(“七弦琴”),被列為古代“琴棋書(shū)畫(huà)”四藝之首。2003年入選世界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
19、古琴和古箏的相同點(diǎn):都屬于(彈撥樂(lè )器)。不同點(diǎn):(古琴七根弦,共鳴箱較小,音色更含蓄、古雅);古箏有(21~26根弦,共鳴箱較大,音色更華麗、悠揚)。
20、《陽(yáng)關(guān)三疊》唐作詞:王維,古曲,是根據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創(chuàng )作的一首古代琴歌。詩(shī)境清新,旋律質(zhì)樸,情感真摯,表達了詩(shī)人對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情懷。
21、中國民歌大多為五聲調式,構成歌曲的五聲音階為(12356。。
22、江南一帶的歌曲、樂(lè )曲都比較委婉秀麗;
23、著(zhù)名(二胡)曲《二泉映月》的曲作者是華彥鈞;
24、江南絲竹是指(絲弦樂(lè )器)和(竹管樂(lè )器)合奏;
25、歌曲的前奏可揭示調性,預示歌曲的基本情緒;;
26、《太湖美》2002年被確定為(無(wú)錫市)市歌;
27、最早的力度標記出現在1517年的琴譜上;
28、尼德蘭是13-15世紀時(shí)荷蘭、比利時(shí)、盧森;
29、管弦樂(lè )《大峽谷組
22、江南一帶的歌曲、樂(lè )曲都比較委婉秀麗。音樂(lè )風(fēng)格、特點(diǎn)的形成與:(環(huán)境、方言、文化、風(fēng)土人情)等因素有關(guān)。
23、著(zhù)名(二胡)曲《二泉映月》的曲作者是華彥鈞,小名阿炳,無(wú)錫人!抖吃隆肥前⒈䦟ΜF實(shí)生活的沉思。代表作有:二胡曲《二泉映月》、《聽(tīng)松》、《寒春風(fēng)曲》和琵琶曲《大浪淘沙》、《龍船》、《昭君出塞》。
24、江南絲竹是指(絲弦樂(lè )器)和(竹管樂(lè )器)合奏的音樂(lè ),流行與蘇南、浙西及上海一帶,一般不用嗩吶和音響強烈的打擊樂(lè )器,具有規模(。、(輕)快、(活)潑、(細)膩、(雅)致的特點(diǎn)。代表作(《紫竹調》)。絲竹樂(lè )的旋律常用(加花、減花)的演奏手法。
25、歌曲的前奏可揭示調性,預示歌曲的基本情緒;間奏是承上啟下的過(guò)渡;尾奏表達歌曲未盡之意。
26、《太湖美》2002年被確定為(無(wú)錫市)市歌。
27、最早的力度標記出現在1517年的琴譜上。
28、尼德蘭是13-15世紀時(shí)荷蘭、比利時(shí)、盧森堡的總稱(chēng)。
29、管弦樂(lè )《大峽谷組曲》全曲分為:日出,赤色沙漠,羊腸小道,日落,暴風(fēng)雨。
30、《百鳥(niǎo)朝鳳》是流行于山東、安徽、河南、河北等地的優(yōu)秀民間樂(lè )曲。
31、民間音樂(lè )家華彥鈞小名阿炳,二胡演奏家,著(zhù)名作品:二泉映月。
32、《良宵》又名《除夕小唱》,是劉天華的作品。
33、《豐收之歌》為新疆民歌,作者胡松華。
34、《海洋與辛巴德的船》節選自交響組曲《天方夜譚》取材于阿拉伯民間故事《一千零一夜》。
35、中國民族樂(lè )器分吹管類(lèi):笛、蕭、笙、嗩吶、管子;拉弦類(lèi):二胡、高胡、中胡、板胡、京胡、拉阮;彈撥類(lèi):琵琶、柳琴、月琴、三弦、阮、箏、揚琴;打擊類(lèi):鼓、鑼、鈸、碰鈴、木魚(yú)、梆子。
36、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》原名《義勇軍進(jìn)行曲》作詞:田漢,作曲:聶耳。聶耳,人民音樂(lè )家,他是第一個(gè)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國無(wú)產(chǎn)階級光輝形象的人。是中國革命音樂(lè )的開(kāi)路先鋒。代表作:碼頭工人歌、畢業(yè)歌、義勇軍進(jìn)行曲、賣(mài)報歌等。民樂(lè )合奏:金蛇狂舞、翠湖春曉等。
37、我國民樂(lè )可分四類(lèi):吹管樂(lè )器(如笛、簫、葫蘆絲、嗩吶)、彈撥樂(lè )器(如琴、箏、琵琶、揚琴、熱瓦普、柳琴、中阮、三弦等)、拉弦樂(lè )器(如高胡、二胡、中胡、京胡、板胡、拉阮、馬頭琴)打擊樂(lè )器(如鼓、鑼、鈸)。
38、編鐘是一種將大大小小的鐘掛在支架上組合而成的。是古代大型金屬樂(lè )器。常用于各種儀式和慶典活動(dòng)。
39、鋼琴協(xié)奏曲《黃河》有四個(gè)樂(lè )章。B《保衛黃河》是第四樂(lè )章。殷承宗改編。
40、塔里木河是新疆名歌。大量的切分音是他的特點(diǎn)。
41鄉村花園是英格蘭民歌。這首歌的基本情緒是抒情委婉略帶哀愁。
42、德涅泊爾河掀起了怒濤是烏克蘭民歌。這條河是烏克蘭第一大河,是歐洲第三大河流。
43、弗拉門(mén)戈我源于西班牙安達盧西亞的一種民間歌曲。用吉他伴奏。音樂(lè )情調一般比較悲傷,常采用載歌載舞的形式。
44、瑪祖卡是一種三拍子的波蘭舞蹈舞曲。重音常常在第二護照哦第三拍子上。肖邦是偉大的愛(ài)國主義作曲家、鋼琴家。被譽(yù)為“鋼琴詩(shī)人”。作品有《瑪祖卡》《波洛涅茲》等。
45、風(fēng)笛是一種簧鳴樂(lè )器。相傳是羅馬人由亞洲傳入歐洲從16世紀起蘇格蘭人將風(fēng)笛與其他的樂(lè )器合用在各種場(chǎng)合使用。
46、《送別》李叔同填詞是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,城南舊事選用了我過(guò)近代音樂(lè )史上很有影響的學(xué)堂學(xué)歌作為主題音樂(lè )。細膩的刻畫(huà)出主人公小英子憂(yōu)傷惆悵的內心情感世界。
47、《敢問(wèn)路在何方》是西游記的主題歌。滾滾長(cháng)江東逝水是三國演義的主題歌。好漢歌是水滸傳的主題歌。枉凝眉是紅樓夢(mèng)的主題歌。曹雪芹詞王立平曲。
48、《我心依舊》是美國電影泰坦尼克號主題音樂(lè )
49、《拉呀拉》是日本電影《追捕》插曲,這是一首無(wú)詞歌,用電子合成器模擬人聲。
50、《辛德勒名單》主題音樂(lè )是約翰威廉姆斯的作品。
51、臥虎藏龍是作曲家譚盾為電影《臥虎藏龍》創(chuàng )作的具有鮮明民族特點(diǎn)和現代氣息的音樂(lè )。
八年級音樂(lè )知識點(diǎn):
1、調號是指為建立新的宮系統而需用的變音記號,按照一定的次序
和位置記在譜號后面。比如1=C,C大調。
2、拍號是用分數的形式來(lái)標畫(huà)的,分母表示拍子的時(shí)值也就是說(shuō)用
幾分音符來(lái)當一拍,分子表示每一小節里有幾拍,前面說(shuō)過(guò)了2/4拍就是以四分音符為一拍,一小節有2拍,3/4以四分音符為一拍,每小節有三拍,讀法是先讀分母,再讀分子,比如2/4叫四二拍,3/4叫四三拍,6/8叫八六拍。
3、節拍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拍號強弱規律指揮圖示
4、音樂(lè )的基本要素有(旋律、節奏、節拍、速度、力度、音色、調式、和聲等)
5、力度:音樂(lè )表現中的強弱程度。
力度標記:P弱 PP很弱 mp中弱 f強 ff很強 mf中強 sf突強
6、常見(jiàn)的演唱形式:獨唱,齊唱,輪唱,合唱,領(lǐng)唱。
7、三連音:將基本音符分成均等的三部分,用來(lái)代替基本劃分的兩部分。
8、大小調音階與中國五聲調式音階
自然大調(以1為主音)自然小調(以6為主音)
中國五聲調式宮商角徵羽
10、西洋管弦樂(lè )樂(lè )隊的樂(lè )器分組:
木管樂(lè )器組:短笛、長(cháng)笛、雙簧管
銅管樂(lè )器組:圓號、小號、長(cháng)號、低音號
打擊樂(lè )器組:定音鼓、大軍鼓
弦樂(lè )器組:第一小提琴、第二小提琴、中提琴、大提琴
11、中國民族管弦樂(lè )隊:
吹管樂(lè )器組:笛子、管子、嗩吶
彈撥樂(lè )器組:柳琴、琵琶
打擊樂(lè )器組:云羅、大鑼
拉弦樂(lè )器組:板胡、高胡
12、歐洲主要音樂(lè )流派:古典主義音樂(lè )流派,代表人物海頓、莫扎特和貝多芬。
13、大海啊故鄉是F大調,3/4拍。中速,情緒:深情的。齊唱,王立平詞曲。選自影片《大海的呼喚》。
14、《命運》第五交響曲作者貝多芬,德國作曲家。歐洲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(lè )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,被人們尊為“樂(lè )圣”。
15、表情術(shù)語(yǔ):用文字形式提示音樂(lè )作品演奏、演唱的表情要求。如:活波的。
16、交響曲或稱(chēng)交響樂(lè ),源出于古希臘文的“和諧“之意。序曲指歌劇、舞劇等開(kāi)幕前演奏的短曲,亦稱(chēng)“開(kāi)場(chǎng)音樂(lè )”,也是管弦樂(lè )團音樂(lè )會(huì )開(kāi)始前的前奏。
16、《雪絨花》選自音樂(lè )劇《音樂(lè )之聲》選取。二聲部合唱音樂(lè )劇—一種歌唱、舞蹈、戲劇并重的現代舞臺綜合藝術(shù)形式。
17、《青春舞曲》是一首:(維吾爾族)民歌,這首歌曲的演唱情緒是:(歡快的)。
18、吹打樂(lè )是以(嗩吶、管子)和(打擊樂(lè )器)為主的民間器樂(lè )合奏形式之一。
19、我國民族打擊樂(lè )種類(lèi)繁多,大體可分為:(鼓、鑼、鈸、梆)等幾類(lèi),每類(lèi)樂(lè )器又細分成許多種,以上是常用的六種打擊樂(lè )器。
20、間奏:(在歌曲不同部分之間的器樂(lè )演奏片段叫做間奏),起(情緒和速度轉換)的作用。
21、常見(jiàn)的音樂(lè )體裁:進(jìn)行曲、搖籃曲、舞曲、小夜曲、大合唱、組歌、變奏曲、回旋曲、室內樂(lè )、交響曲、交響詩(shī)、協(xié)奏曲、序曲。
22、中國民歌的主要體裁:勞動(dòng)號子、山歌、小調、長(cháng)調、短調、飛歌、大歌、酒歌、花兒。
23、中國傳統歌舞音樂(lè )體裁:秧歌、弦子、囊瑪、堆諧、熱巴舞、木卡姆。
24、京劇的板式:一板三眼類(lèi)、一板一眼類(lèi)、有板無(wú)眼類(lèi)、散板類(lèi)。
25、勃拉姆斯德國作曲家,浪漫樂(lè )派代表人物之一。主要作品有交響曲4部、管弦樂(lè )曲、奏曲多部。此外還有鋼琴曲、管風(fēng)琴曲、歌曲等。
26、莫扎特奧地利作曲家,古典樂(lè )派代表人物之一。主要作品有歌劇《費加羅的婚禮》、《唐璜》、《魔笛》等。此外,有交響曲63首,鋼琴協(xié)奏曲27首,小提琴協(xié)奏曲5首,弦樂(lè )四重奏23首等。
27、舒伯特奧地利作曲家,浪漫樂(lè )派代表人物之一。主要作品有聲樂(lè )套曲《美麗的磨坊女郎》、《冬之旅》、《天鵝之歌》,交響曲9首,鋼琴五重奏《鱒魚(yú)》,鋼琴奏鳴曲21首,戲劇配多部等。
28、《桑塔·露琪亞》意大利民歌,是意大利作曲家科特勞按威尼斯船歌的風(fēng)格創(chuàng )作而成。
29、《游擊隊歌》賀綠汀詞曲。賀綠汀作品:鋼琴曲《牧童短笛》、管弦樂(lè )曲《森吉德瑪》。
30、《在中亞西亞草原上》音畫(huà)俄鮑羅丁曲。
31、《念故鄉》(捷)德沃夏克曲!兜诰(自新大陸)交響曲》第二樂(lè )章中用英國管吹奏的旋律,具有濃郁的民族風(fēng)格。
九年級上冊音樂(lè )1~4單元知識點(diǎn):
1、歌曲的體裁:根據歌曲的內容、情緒、節奏等因素形成的歌曲樣式和類(lèi)型。常見(jiàn)的歌曲體裁有:進(jìn)行曲、舞曲、頌歌、抒情歌曲、勞動(dòng)歌曲、敘事歌曲、諷刺歌曲等。
2、變拍子:根據樂(lè )(歌)曲中根據音樂(lè )表現的需要變換節拍。如果是有規律、循環(huán)出現的變拍子的,則在樂(lè )(歌)中開(kāi)始處并排寫(xiě)上所要變化的拍號;如果是無(wú)規律出現,則在臨時(shí)變化小結前加上相應的排號。
3、了解并認識:長(cháng)笛、單簧管、雙簧管、英國管,知道這些樂(lè )器的音色。
4、交響音樂(lè ):交響樂(lè )是交響樂(lè )隊(大型管弦樂(lè )隊)用于音樂(lè )會(huì )演奏的音樂(lè ),包括交響曲、協(xié)奏曲、交響詩(shī)、組曲、序曲等多種體裁。
5、德沃夏克:捷克民族樂(lè )派的代表人物。他的作品體裁廣泛,有歌劇、清唱劇、交響曲、交響詩(shī)、協(xié)奏曲、室內樂(lè )等。代表作有:《自新大陸交響曲》、《狂歡節序曲》、歌劇《水仙女》。
6、柴可夫斯基:俄國作曲家,作有《悲愴》等七部交響曲,舞劇:《睡美人》、《胡桃?jiàn)A子》、《天鵝湖》。
7、《梁山伯與祝英臺》是演奏形式:小提琴協(xié)奏曲,作者:何占豪、陳剛。
8、小提琴協(xié)奏曲是根據越劇的音樂(lè )素材寫(xiě)成的。我國劇種除了越劇還有:京劇、昆曲、黃梅戲、錫劇。
9、冼星海:被毛澤東譽(yù)為“人民音樂(lè )家”,不朽之作《黃河大合唱》(冼星海、光未然創(chuàng )作組曲):第一樂(lè )章:《黃河船夫曲》(混聲合唱),第二樂(lè )章:《黃河頌》(男高音或男中音獨唱),第三樂(lè )章:《黃河之水天上來(lái)》(配樂(lè )詩(shī)朗誦,三弦伴奏),第四樂(lè )章:《黃水謠》(女聲二部合唱,原稿為齊唱),第五樂(lè )章:《河邊對口曲》(男聲二重唱及混聲合唱,原稿是男聲對唱),第六樂(lè )章:《黃河怨》(女高音獨唱,音樂(lè )會(huì )上常按修訂稿加入女聲三部伴唱),第七樂(lè )章:《保衛黃河》(輪唱),第八樂(lè )章:《怒吼吧,黃河》(混聲合唱),還有代表作還有:《生產(chǎn)運動(dòng)大合唱》、《九一八大合唱》、《犧盟大合唱》、《中國狂想曲》等等抗日救亡歌曲。
10、協(xié)奏曲:是指由意見(jiàn)樂(lè )器與管弦樂(lè )隊協(xié)同演奏的大型器樂(lè )曲。根據獨奏樂(lè )器,分為小提琴協(xié)奏曲、鋼琴協(xié)奏曲等。近代協(xié)奏曲的形式與結構為莫扎特所確立。一般由三個(gè)樂(lè )章組成,也有單樂(lè )章的協(xié)奏曲,還有為兩三種獨奏樂(lè )器而寫(xiě)的作品。
九年級音樂(lè )上冊五、六單元知識點(diǎn):
1、琴歌是古琴藝術(shù)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!蛾(yáng)春白雪》是春秋時(shí)期的一首著(zhù)名琴歌,F存最早的琴歌曲譜是宋代姜夔創(chuàng )作的琴歌《古怨》。明代以后優(yōu)秀琴歌作品《關(guān)山月》《陽(yáng)關(guān)三疊》《漁歌》《古怨》和《胡笳十八拍》。2003年古琴藝術(shù)被列入世界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
2、八音:中國古代樂(lè )器分類(lèi)。我國古人按照樂(lè )器制作的材質(zhì)區分不同的樂(lè )器。金、石、土、竹、絲、匏、革合稱(chēng)“八音”!敖稹敝赣媒饘僦谱鞯臉(lè )器,如編鐘;“石”指用石頭或玉石制作的樂(lè )器,如罄;“土”指用陶土制作的樂(lè )器,如“塤”;“革”指用動(dòng)物皮革制作的樂(lè )器,如鼓;“絲”指用絲弦制成的樂(lè )器,如琴、瑟等;“竹”指用竹子制成的樂(lè )器,如篳篥、篪;“匏”指用葫蘆制成的樂(lè )器,如笙、竽;“木”指木制的樂(lè )器。
3、朱載堉:明代音律學(xué)家。首創(chuàng )新法密率,即十二平均律。
4、歌劇產(chǎn)生于16世紀末的意大利,是綜合音樂(lè )、戲劇、詩(shī)歌、舞蹈、美術(shù)等藝術(shù),以歌唱為主的戲劇形式。我國新歌劇代表作:《白毛女》《江姐》《洪湖赤衛隊》。
5、舞。浩鹪从15世紀的意大利,形成于17世紀的法國,是以舞蹈動(dòng)作為主要表現手段,綜合音樂(lè )、啞劇、文學(xué)、舞臺美術(shù)為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(shù)。
6、音樂(lè )劇又稱(chēng)為歌舞劇,是音樂(lè )、歌曲、舞蹈、對白相結合的一種戲劇表演形式。著(zhù)名音樂(lè )劇代表作:《音樂(lè )之聲》《西區故事》《貓》《歌劇魅影》。
九年級下冊一、二單元知識點(diǎn):
1、爵士音樂(lè )形成于19世紀末、20世紀初美國的新奧爾良。音調富有憂(yōu)郁、悲傷色彩的被稱(chēng)作“布魯斯”,復雜多變的節奏被稱(chēng)作“格拉泰姆”。即興演奏是爵士樂(lè )的重要特征。小型爵士樂(lè )隊常用的樂(lè )器有小號、單簧管、薩克斯、長(cháng)號、鋼琴、低音提琴、鼓、吊擦等。
2、鄉村音樂(lè )產(chǎn)生于20世紀20年代左右,最初流行于美國南方農村。最早的表現形式有演奏、演唱與舞蹈。常用樂(lè )器有班卓琴、小提琴和吉他等。
九年級下冊音樂(lè )3-5單元知識點(diǎn)匯總:
1、京。菏俏覈摹皣狻,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,京劇的前身是江南的地區的四大徽班(三慶、四喜、和春、春臺)進(jìn)京后與北京劇壇的昆曲、漢劇、亂彈等劇種融匯,經(jīng)過(guò)五六十年的衍變成為京劇。
2、京劇的四大行當:生、旦、凈、丑。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(shù)手段是:唱、念、做、打,同時(shí)也是京劇表演的四項基本功。四大名旦:梅蘭芳、程硯秋、尚小云、荀慧生。
3、京劇的唱腔以“西皮”和“二黃”為主。戲曲的樂(lè )隊分為“文場(chǎng)”和“武場(chǎng)”。文場(chǎng)用的樂(lè )器:京胡、二胡、嗩吶、竹笛、月琴、琵琶、阮。武場(chǎng)用的樂(lè )器有:板、鑼、鼓、镲等。
4、《如歌的行板》作者:柴可夫斯基
5、探戈爾舞起源于:蘇格蘭
6、《拉德斯基進(jìn)行曲》作者:老約翰施特勞斯,被譽(yù)為“圓舞曲之父”。他的兒子小約翰施特勞斯被譽(yù)為“圓舞曲之王”。
初中音樂(lè )知識點(diǎn)
1. 曲調(air,法、英):具有歌唱性的器樂(lè )曲,常用于18世紀的組曲中。
2. 阿勒曼德(allemande,法):17世紀盛行于法國和英國的舞曲體裁,四拍子,節奏平穩,速度較慢,常用于組曲。同樣的名稱(chēng)在19世紀指流行于瑞士鄉村的三拍子輕快舞曲,它是華爾茲的前身。
3. 贊美歌(anthem,英):英國基督教教會(huì )儀式所用音樂(lè ),有獨唱、合唱形式,歌詞大多取自圣經(jīng),用英語(yǔ)演唱,一般用管風(fēng)琴伴奏。
4. 詠嘆調(aria,意;air,英、法;Arie,德):獨唱曲,是歌劇、清唱劇等大型聲樂(lè )作品中的重要段落,也可以是獨立的作品。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和幅度較大的情感抒發(fā)。
5. 敘事歌、敘事曲(ballade,法、德):(1)13、14世紀的法國世俗歌曲。(2)19世紀盛行于德國的具有敘事性的歌曲,內容常與民間故事、傳奇有關(guān)。(3)19世紀抒情浪漫的器樂(lè )曲,如肖邦和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。
6. 芭蕾舞劇(ballet,意):由舞蹈演員身著(zhù)劇裝在音樂(lè )伴奏下表演的戲劇。起源于文藝復興時(shí)期的意大利,后傳入法國獲得極大發(fā)展。最初的法國芭蕾舞劇音樂(lè )不僅有器樂(lè ),還有歌唱和朗誦,因此可看作是歌劇的前身(當時(shí)的歌劇中也有芭蕾舞,此傳統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,并影響到意大利歌劇)。19世紀中葉以后出現大量?jì)?yōu)秀的芭蕾舞劇音樂(lè ),如柴可夫斯基的《天鵝湖》、斯特拉文斯基的《火鳥(niǎo)》等。
7. 船歌(barcarolle,法;Barkarole,德;barcarole,意):來(lái)源于威尼斯船夫歌曲的器樂(lè )曲(鋼琴曲為多,也有管弦樂(lè )曲),6/8或12/8拍,速度和緩,通常是在蕩漾的節奏韻律之上有一條歌唱性的悠揚曲調。
8. 搖籃曲(berceuse,法;cradle,英;lullaby,英;Wiegenlied,德):安靜溫和的聲樂(lè )或器樂(lè )小曲,節奏有如搖籃緩緩擺動(dòng)。
9. 布魯斯(blues,英):一譯藍調。美國爵士樂(lè )的一種風(fēng)格,源于黑人靈歌。通常為十二小節,節奏平穩,速度較慢,其名稱(chēng)來(lái)源于別具特色的常降低半音的大調第三和第七級音(稱(chēng)作"怨音"blue notes)。
10. 波萊羅(bolero,西):西班牙舞曲,三拍子,穩定的中速,用響板敲擊具有特性的節奏。拉威爾的管弦樂(lè )《波萊羅舞曲》是最著(zhù)名的作品,肖邦也寫(xiě)有這種風(fēng)格的鋼琴曲。
11. 布列(bourrée,法;borry,boree,英;bore,意):(1)盛行于17和18世紀的法國舞曲,速度較快,通常為2/2拍。(2)流行于法國中部奧弗涅山區的三拍子舞曲。
12. 康康(cancan,法):19世紀末盛行于法國的舞曲,快速,2/4拍,熱烈而粗俗。最著(zhù)名的是奧芬巴赫所作輕歌劇《地獄中的奧菲歐》中的康康舞曲。
13. 卡農(canon,系):一種二聲部或更多聲部的復調音樂(lè )形式,當一個(gè)聲部的旋律出現之后,另外的聲部緊跟模仿。有將旋律完全保持的"嚴格卡農",也有帶些變化的"自由卡農"。它可以是一首獨立樂(lè )曲的形式,也可在大型作品中出現局部性的卡農寫(xiě)法。
14. 康塔塔(cantata,意;Kantate,德):一譯大合唱。盛行于17世紀和18世紀上半葉的多樂(lè )章聲樂(lè )作品,包括獨唱的宣敘調、詠嘆調,重唱,合唱,由管弦樂(lè )隊伴奏,與清唱劇相類(lèi)似,但規模較小。有宗教的也有世俗內容的。巴赫留存于世的二百余部康塔塔是經(jīng)典之作。
15. 隨想曲(capriccio,意;caprice,法):(1)16世紀末至17世紀較為自由的賦格性質(zhì)器樂(lè )曲,多為古鋼琴作品。(2)技巧性練習曲,如帕格尼尼的《24首小提琴隨想曲》。(3)19世紀用于形式較為自由的樂(lè )曲,常借用著(zhù)名曲調為主題,如柴可夫斯基的管弦樂(lè )曲《意大利隨想曲》。
16. 夏空(chaconne,法;ciaccona,意):一譯恰空。盛行于17世紀的風(fēng)格莊重的三拍子舞曲,也是一種復調音樂(lè )形式,即在固定的主題或一連串固定的和聲進(jìn)行之上作多次變奏。
17. 室內樂(lè )(chamber music,英):指適合在室內而不是大廳由少數人演奏的器樂(lè )曲,早期曾包括聲樂(lè )。主要體裁是數種重奏,最常見(jiàn)的是古典時(shí)期的弦樂(lè )四重奏、鋼琴五重奏等,F在雖常在音樂(lè )廳演奏這類(lèi)作品,但依然保持原有的細膩親切的特性。
18. 眾贊歌(Choral,德;chorale,英):基督新教(路德教派)的贊美詩(shī)曲調,最早出版于1524年。宗教改革者馬丁·路德將其作為改革手段之一 (他本人還曾創(chuàng )作過(guò)一些)。其特點(diǎn)為:采用本國語(yǔ)演唱,曲調大多選自樸素通俗的民歌和古老的圣歌。起初為單聲部,后來(lái)出現了主旋律在最高聲部的四部合唱式以及復調形式。17、18世紀眾贊歌成為重要的音樂(lè )創(chuàng )作源泉,如巴赫的管風(fēng)琴眾贊歌前奏曲、眾贊歌變奏曲以及大量宗教康塔塔中都以眾贊歌旋律為素材。
19. 眾贊歌前奏曲(chorale prelude,英):以眾贊歌為素材的管風(fēng)琴曲通稱(chēng),盛行于17、18世紀。在路德教派的教堂儀式中,會(huì )眾唱贊美歌之前要先由管風(fēng)琴將其旋律演奏一遍。演奏者可將旋律作自由變奏,這種做法逐漸形成了眾贊歌前奏曲體裁。
20. 協(xié)奏曲(concerto,意;Konzert,德):也稱(chēng)作獨奏協(xié)奏曲,是一件獨奏樂(lè )器和管弦樂(lè )隊的協(xié)奏。形成于18世紀,通常為快-慢-快三個(gè)樂(lè )章。在莫, 扎特奠定的古典協(xié)奏曲mo式中,第一樂(lè )章有兩個(gè)呈示部,即樂(lè )隊先呈示主題,然后由主奏樂(lè )器在樂(lè )隊伴奏下帶有變化地再次呈示主題;第一樂(lè )章(有時(shí)也在末樂(lè )章)將近結束處有"華彩樂(lè )段"(cadenza),即主奏樂(lè )器單獨演奏的炫技性段落。19世紀逐漸不再遵循這種模式。
【初中音樂(lè )知識點(diǎn)】相關(guān)文章:
初中物理知識點(diǎn)06-26
初中物理知識點(diǎn)09-17
初中物理知識點(diǎn)總結06-08
英語(yǔ)知識點(diǎn)總結初中05-28
初中語(yǔ)法知識點(diǎn)總結03-11
初中物理知識點(diǎn)總結08-17
初中物理知識點(diǎn)總結07-02
初中知識點(diǎn)內容08-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