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鄉的習俗
雖然現在很少地方保持著(zhù)原有的習俗,但我還是要說(shuō)兩句。
金華還保持著(zhù)端午和元宵燈會(huì )的習俗。
相傳這一節日是為紀念戰國時(shí)楚人屈原,并有相關(guān)的習俗,比如龍舟競渡、包粽子等。在金華地區,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。金華到了端午節,不管你在哪,也是迫不得已不回家,這天是女兒們回娘家看母親的日子,送到娘家的禮品是一擔粽子(或一些禮品),俗稱(chēng)“擔端午”,擔端午從初一到初四都可以,方言“四”與“喜”諧音,做母親的喜歡女兒初四來(lái)。俗諺云:“三日清明,四日年,端午一個(gè)大午前!钡匠跷迦粘赃^(guò)中飯,端午節就算過(guò)完了。而今,端午節更像是孝敬長(cháng)輩的日子,晚輩往往在這一天給長(cháng)輩送綠豆糕或各種營(yíng)養品。
其實(shí),可以說(shuō)金華的端午節已經(jīng)不像以前那樣了,金華的端午節是不完整的。以前正版的端午節在端午節前幾天,家家戶(hù)戶(hù)都要在門(mén)上、灶頭及床上懸掛菖蒲、艾草,認為菖蒲、艾草可以驅鬼辟邪。還有流行的掛香包、推端午船驅五鬼、“驅蚊蟲(chóng)娘”這些獨特的習俗現在都落空了。
另一個(gè)就是金華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(shù)娛樂(lè )活動(dòng),人們通過(guò)迎燈以示驅邪除瘟,去災祈福,求五谷豐登、人畜平安。舊時(shí)燈會(huì )都在元宵舉行,因此,元宵節又稱(chēng)"燈節"一般于農歷正月初十起燈,廿日散燈,十四、十五、十六三日最興。
金華燈彩品目繁多,造形千奇百妍,絢麗多姿龍燈是燈會(huì )的主燈,龍燈中最有代表性的數"橋燈"一般均有百余橋,一節為一橋,長(cháng)者數百橋,甚至千余橋。橋燈分"龍頭"和"燈橋"兩部分。龍頭下托以木板,上建支架,以竹箴扎于板架,成棘龍形狀,外校棉紙,描以彩色龍磷、云彩、腮挑龍須,嘴銜龍珠,四支擎有各種彩燈,背上插旌旗數面,上懸"天燈",下掛"地燈",制作極為精細,燈內燃點(diǎn)蠟燭,色彩鮮艷奪目,燈橋下托木板,每板長(cháng)2 3米,闊18厘米,厚5厘米,板兩頭各有一孔,間距70厘米,用以接燈板上設有燈架,每板兩枝,龍尾是最末一橋,呈龍尾巴形狀,披以綢緞彩虹,迎橋燈主要陣式有:"欽索箍" "肚里滾" "青蛇溜" "麥餅挑" "荷花旋" "剪刀股" "雙開(kāi)門(mén)" "繞房柱"等極為精彩、驚險。
金華也是改變的城市,希望越該越好,日新月異。
【家鄉的習俗】相關(guān)文章:
家鄉的習俗01-05
家鄉習俗作文精選01-18
家鄉的節日習俗01-05
家鄉的習俗精選作文11-08
家鄉的習俗作文09-07
家鄉的習俗的作文09-06
家鄉的習俗作文11-06
家鄉習俗的作文12-10
《家鄉的習俗》作文08-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