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人免费看黄网站无遮挡,caowo999,se94se欧美综合色,a级精品九九九大片免费看,欧美首页,波多野结衣一二三级,日韩亚洲欧美综合

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

時(shí)間:2025-04-29 16:10:59 賽賽 閱讀答案 我要投稿

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(精選16套)

  在日常學(xué)習和工作中,我們經(jīng)常接觸到閱讀答案,閱讀答案是我們在解答閱讀題時(shí)的參考。那么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嗎?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,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
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(精選16套)

  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 1

  文言文閱讀。

  [甲]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

  天時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。夫環(huán)而攻之,必有得天時(shí)者矣,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(shí)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堅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曰: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。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。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

  [乙]子奇治縣

  子奇年十六,齊君使治阿①。既而君悔之,遣使追。追者反曰:“子奇必能治阿,共載皆白首頁(yè)。夫以老者之智,以少者決之②,必能治阿矣!”子奇至阿,鑄庫兵以作耕器,出倉廩③以賑貧窮,阿縣大治。魏聞童子治邑,庫無(wú)病,倉無(wú)粟,乃起兵擊之。阿人父率子,兄率弟,以私兵戰,遂敗魏師。

  1、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字:

 、儆蛎癫灰苑饨纾 )

 、谧氛叻丛唬 )

  2、下列句中加粗的“以”與“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”中的.“以”意義相同的一項是( )

  A、小大之獄,雖不能察,必以情

  B、我以日始出時(shí)去人近

  C、夫以老者之智

  D、屬予作文以記之

  3、用現代漢語(yǔ)翻譯下面的句子:

  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: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4、子奇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使“阿縣大治”?(用自己的話(huà)回答)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5、乙文中“___________”一句,形象地印證了甲文中“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”的道理。

  參考答案:

  1、①這里是限制的意思。 ②通“返”,返回。

  2、C

  3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(diǎn),天下的人都會(huì )歸順他。

  4、把兵庫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農具,給百姓使用;打開(kāi)糧倉救濟貧苦的人。(意對即可)

  5、阿人父率子,兄率弟,以私兵戰,遂敗魏師

  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 2

  閱讀下文,完成下面的題。

  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

  天時(shí)不如地利,地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。夫環(huán)而攻之,必有得天時(shí)者矣,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(shí)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堅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日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。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。以天下之所順,攻景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

 。ㄟx自課文《(孟子)兩章》)

  1.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。

 。1)委而去之()

 。2)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()

 。3)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()

 。4)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 ()

  2.下列句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.一項是( )

  A.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/委而去之

  B.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(shí)不如地利也/得道者多助

  C.固國不以山溪之險/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

  D.域民不以封疆之界/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

  3.用現代漢語(yǔ)翻譯文中畫(huà)線(xiàn)的句子。

  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

  譯文:

  4.文中體現了孟子怎樣的治國主張?

  答:

  參考答案:

  1.(1)放棄

 。2)限制(限止)

 。3)震懾(威懾)

 。4)極點(diǎn)

  2.D

  3.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,攻打被內外親屬背叛的人,所以君子不戰則巳,戰就一定能勝利。

  4.要施行“王道”(“仁政”),實(shí)現“人和”,使天下歸順。(或:“要體恤百姓,凝聚人心!保

  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 3

  [甲] 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

  天時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

  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。夫環(huán)而攻之,必有得天時(shí)者矣,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(shí)不如地利也。

  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堅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

  故曰: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。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。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

  [乙]子奇治縣

  子奇年十六,齊君使治阿①。既而君悔之,遣使追。追者反曰:“子奇必能治阿,共載皆白首頁(yè)。夫以老者之智,以少者決之②,必能治阿矣!”子奇至阿,鑄庫兵以作耕器,出倉廩③以賑貧窮,阿縣大治。魏聞童子治邑,庫無(wú)病,倉無(wú)粟,乃起兵擊之。阿人父率子,兄率弟,以私兵戰,遂敗魏師。

  6.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字:(2分)

 、儆蛎癫灰苑饨 ②追者

  7.下列句中加粗的“以”與“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”中的“以”意義相同的一項是( )(2分)

  A.小大之獄,雖不能察,必情 B.我日始出時(shí)去人近

  C.夫老者之智 D.屬予作文記之

  8.用現代漢語(yǔ)翻譯下面的句子:(2分)

  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。譯文:

  9.子奇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使“阿縣大治”?(用自己的話(huà)回答)(2分)

  答:

  10.乙文中“ ”一句,形象地印證了甲文中“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”的道理。(2分)

  【答案】6、①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通“返”(返回)7、C8、幫助他的.人多到了極點(diǎn),天下的人都會(huì )歸順他9、把兵庫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農具,給百姓使用;打開(kāi)糧倉救濟貧苦的人10、阿人父率子,兄率弟,以私兵戰,遂敗魏師

  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 4

  【原文】

  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

  天時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。夫環(huán)而攻之,必有得天時(shí)者矣,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(shí)不如地利也。地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堅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曰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。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。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

  【問(wèn)題】

  15.解釋下面加粗詞的.意義。(4分)

 。1)【環(huán)】而之而不勝(▲)

 。2)【池】非不也(▲)

 。3)【委】而之(▲)

 。4)攻親戚之所【畔】(▲)

  16.翻譯下列句子(2分)

  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

  17.孟子“仁政”思想有何現實(shí)意義,請聯(lián)系實(shí)際談?wù)勀愕目捶。?分)

  【參考答案】

  15.(1)包圍

 。2)護城河

 。3)丟下

 。4)通“叛”,背叛

  16.有道德的人就會(huì )得到很多人的幫助,沒(méi)有道德就很少有人幫助他。

  17.言之成理即可。

  評分標準:第15題4分,每空1分。第16題2分,第17題2分。

  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 5

 。祝┨鞎r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。夫環(huán)而攻之,必有得天時(shí)者矣,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(shí)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堅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曰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。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。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

  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

 。ㄒ遥┦甏,齊師伐我。公將戰,曹劌請見(jiàn)。其鄉人曰:肉食者謀之,又何間焉?劌曰:肉食者鄙,未能遠謀。乃入見(jiàn)。問(wèn):何以戰?公曰:衣食所安,弗敢專(zhuān)也,必以分人。 對曰:小惠未徧,民弗從也。公曰:犧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對曰:小信未孚,神弗福也。公曰:小大之獄,雖不能察,必以情。對曰:忠之屬也?梢砸粦。戰則請從。 《曹劌輪戰》

  11.下面句中加粗的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( )(2分)

  A.親戚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B.又何焉 池非不深也

  C.犧牲玉帛,敢加也 小大之獄 D.天時(shí)不如地利 衣所安

  12.解釋句中加粗詞的`意思。(2分)

 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( ) 犧牲玉帛,弗敢也( )

  寡助之至,親戚之( ) 小惠未,民弗從也( )

  13.翻譯下面的句子。(4分)

 、俚玫勒叨嘀,失道者寡助

 、谥抑畬僖?梢砸粦。

  14.兩文對取得戰爭勝利前提條件的認識,共同點(diǎn)是什么?分別怎樣做才能擁有這樣的前提條件?(4分)

  參考答案:

  11.答案:D

  評分:選對得2分。

  12.答案:固:鞏固,使堅固。 加:虛夸,以少報多。 畔:通叛,背叛。 徧:通遍,遍及,普遍。

  評分:答對兩個(gè)詞語(yǔ)解釋得1分,共2分。

  13.答案:①能施行仁政的君主,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,不行仁政的君主,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。②這才是盡本質(zhì)的事?梢詰{這一點(diǎn)去打仗。

  評分:按照信達雅三方面要求。每小題2分,共4分。

  14.答案:共同點(diǎn),爭取民眾的支持。做法:甲文認為要施以仁政,得民心。乙文認為要清正從政,政治上要取信于民。

  評分:答對共同點(diǎn)和做法各2分,共4分。

  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 6

  故曰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。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,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

  1.文中“域民”、“固國”、“威天下”的解釋全錯的一組是( )

  A.領(lǐng)域里的百姓、牢固的.國家、威風(fēng)的天子

  B.限制百姓、牢固的國家、威風(fēng)的天子

  C.領(lǐng)域里的百姓、鞏固國防、威風(fēng)的天子

  D.領(lǐng)域里的百姓、牢固的國家、威震天下

  2.將“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”翻譯成現代漢語(yǔ)。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3.“戰必勝”根本原因是(用原文的詞語(yǔ)回答)。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參考答案:

  1.A

  2.失去道義到了極點(diǎn),所有的人都會(huì )背叛他。(意對即可)

  3.得道者多助

  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 7

  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

  天時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。夫環(huán)而攻之,必有得天時(shí)者矣,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(shí)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堅利也,米粟非不多了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好人和也。故 曰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。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。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

  17、解釋下列語(yǔ)句中加點(diǎn)詞的意義。(4分)

 。1)夫環(huán)而攻之

  環(huán):

 。2)兵革非不堅利也

  兵:

 。3)委而去之

  委:

 。4)寡助之至

  至:

  18、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(diǎn)詞的意義和用法,相同的一項是(2分)

  A、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

  委而去之

  B、然而不勝者

  得道者多助

  C、固國不以山溪之險

  以天下之所順

  D、寡助之至

  天下順之

  19、請將文中畫(huà)線(xiàn)句子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翻譯成現代漢語(yǔ)。(3分)

  20、作者認為決定戰爭勝利的主要條件是什么?你認為文中哪個(gè)句子最能體現作者的仁政思想?(2分)

 。ǘ┯诹顑x不責盜

  曹州于令儀者,市井①人也,長(cháng)厚不忤物,晚年家頗富裕。一夕,盜入其家,諸子禽之,乃鄰舍人子也。令儀曰:汝素寡悔②,何苦而為盜耶?曰:迫于貧耳!問(wèn)其所欲,曰:得十千足以衣食。于令儀如其所言與之。既去,復呼之,盜大恐。謂曰:爾貧甚,夜負十千③以歸,恐為人所詰。留之,至明使去。盜大感慚,卒為良民。

 。ㄕ浴稘扑嗾勪洝罚

  【注】①市井:指做生意。②寡悔:很少做對不起自己的事。③十千:指十貫銅錢(qián)。

  21、下列各句加點(diǎn)詞的解釋?zhuān)徽_的.一項是(2分)

  A、諸子禽之

  禽:通擒,抓獲

  B、汝素寡悔

  素:一向,平時(shí)

  C、問(wèn)其所欲

  欲:欲望

  D、卒 為良民

  卒:最終

  22、請將文中畫(huà)線(xiàn)句子爾貧甚,夜負十千③以歸,恐為人所詰翻譯成現代漢語(yǔ)。(3分)

  23、請簡(jiǎn)要概括于令儀的性格特點(diǎn)。(2分)

  [參考答案]

  17、(1)包圍(2)武器(3)放棄(4)極點(diǎn)

  18、C

  19、譯文:用天下百姓都歸順于你的這一條件,去攻打連內外親屬都背叛他的人,所以說(shuō)實(shí)施仁政的國君不打戰則已,如果打戰,就一定能取勝。

  20、①人和。②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

  21、C

  22、譯文:你太窮了,晚上背著(zhù)十貫銅錢(qián)回家,恐怕會(huì )被人責難的。

  23、寬厚大方,處處為別人著(zhù)想。

  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 8

  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(10分)

  天時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。夫環(huán)而攻之,必有得天時(shí)者矣,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(shí)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堅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曰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 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。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。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(選自課文《孟子兩章》)

  小題1:解釋下列句中劃線(xiàn)的詞。 (4分)

 。1)委而去之 () (2)域民不以封疆之界()

 。3)固國不以山溪之險( ) (4)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 ()

  小題2:下列句中劃線(xiàn)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( ) (2分) A.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委而去之

  B.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(shí)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

  C.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

  D.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問(wèn):“何以戰?”

  小題3:用現代漢語(yǔ)翻譯文中畫(huà)線(xiàn)的句子。(2分)

  小題4:文中體現了孟子怎樣的治國主張?(2分)

  參考答案:

  小題1:(4分)(1)舍去 (2)限制(限止) (3)國防(4)極點(diǎn)

  小題1:(2分)D

  小題1:(2分)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`條件,攻打被內外親戚背叛的人,

  所以君子不戰則已,作戰就一定能勝利。

  小題1:(2分)要施行“王道”(“仁政”),實(shí)現“人和”,使天下歸順。

 。ɑ颉耙w恤百姓,凝聚人心”)

  小題1:學(xué)生對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點(diǎn)詞語(yǔ)的釋義掌握要具體、精確。

  小題1:D中二者都是“憑借”。

  小題1: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、句意完整、語(yǔ)句通順。

  小題1:學(xué)生提高對文本的理解能力,學(xué)會(huì )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內容。

  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 9

  天時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。夫環(huán)而攻之,必有得天時(shí)者矣,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(shí)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堅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曰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。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。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

  小題1:解釋下列劃線(xiàn)的詞語(yǔ)。(4分)

 、傥ブ甠__________

 、谟H戚畔之_______________

 、郾锓遣粓岳瞋______________

 、芏嘀 _______________

  小題2:下面“以”字的意思不同于其它的一項是( ) (3分)

  A.固國不以山溪之險

  B.以天下之所順

  C.以殘年余力,曾不能毀山之一毛。

  D.屬予作文以記之。

  小題3:翻譯下列句子。(4分)

 、偻煜虏灰员镏。

 、诠示佑胁粦,戰必勝矣。

  小題4:“人和”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?請你結合歷史或現實(shí),再舉出一個(gè)相關(guān)的事例。(3分)

  答:含義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
  事例: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參考答案:

  小題1:(4分)①委:放棄 ②畔:通“叛”,背叛③兵:兵器④至:極點(diǎn)

  小題2:(3分)D

  小題3:(4分)(1)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。(2)、所以君子不戰則已,戰就一定能勝利。

  小題4:(3分)含義:人心所向、內部團結。相關(guān)事例如:①抗日戰爭時(shí)期,全國人民緊密團結,經(jīng)過(guò)八年的艱苦奮戰,終于取得抗戰勝利。②1998年我國軍民團結,取得抗洪救災的勝利。③2003年,我們萬(wàn)眾一心,戰勝“非典”。④2008年全國人民眾志成城,抗擊冰凍災害。⑤汶川大地震,13億中國人手牽手,心連心,共克時(shí)艱。(能舉類(lèi)似一例即可)

  小題1:試題分析:“委”是古今異義字,應譯為“放棄”。 “畔”是通假字!氨痹谖难晕闹懈鶕Z(yǔ)境應譯為“武器”,“至”文言文中的意思較為固定,與今義不同,應譯為“極點(diǎn)”。

  小題2:試題分析:“屬予作文以記之”中的.“以”表目的,譯為“來(lái)”。其它三項應譯為“憑借”。

  小題3:試題分析:翻譯時(shí)要注意,關(guān)鍵詞語(yǔ)的意思必須要落實(shí)。此句中的關(guān)鍵詞有 “兵革之利”等!氨镏敝械摹氨铩敝浮拔淦餮b備”。了解了關(guān)鍵字詞的意思,然后把各個(gè)詞語(yǔ)的意思連綴起來(lái),語(yǔ)意通順即可。

  小題4:試題分析:“人和”是文中所談?wù)摰膽馉幦俚娜蛩刂凶顬橹匾囊粋(gè),即“人心所向,上下團結”。我們舉例時(shí),只要舉眾人一心,取得最終勝利的例子即可,如歷史上有名的“長(cháng)勺之戰”“抗日戰爭”等。當然現實(shí)中的眾志成城,取得成果和勝利的例子也可以,如抗洪救災等。

  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 10

  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

  天時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。夫環(huán)而攻之,必有得天時(shí)者矣,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(shí)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堅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曰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。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。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

  【小題1】解釋下列句中劃線(xiàn)的詞語(yǔ)。(2分)

 、俪胤遣簧钜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

  【小題2】下列句子中劃線(xiàn)字與例句加點(diǎn)字用法不同的是( )。(2分)

  例句:親戚畔之 A.同舍生皆被綺繡B.欲信大義于天下 C.故人不獨親其親 D.所識窮乏者得我與

  【小題3】用現代漢語(yǔ)翻譯文中畫(huà)線(xiàn)的句子。(2分)

  原文: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。

  譯文:

  【小題4】作者認為決定戰爭勝利的主要條件是什么?你認為文中哪個(gè)句子最能體現作者的仁政思想?(2分)

  答案

  【小題1】①護城河。②限制。

  【小題2】C

  【小題3】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(diǎn),內外親屬都會(huì )背叛他。

  【小題4】①人和。②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

  解析【小題1】試題分析:①“池”是古今異義字,應譯為“護城河”,在現代漢語(yǔ)中常作為“水塘”講,如“池魚(yú)之殃”。 “域”在文言文中根據語(yǔ)境應譯為“限制”,在現代漢語(yǔ)中常理解為“在一定疆界內的地方”,如:域外、地域、領(lǐng)域等。

  考點(diǎn):本題考查學(xué)生理解文言字詞的意思的能力。

  點(diǎn)評:文言詞語(yǔ),包括實(shí)詞和虛詞兩類(lèi)。文言詞語(yǔ)的考查以實(shí)詞據多?疾榈脑~語(yǔ),一般為通假字、多義詞、古今異義詞、詞性活用詞等。當然仍以課文下面的注解為主。學(xué)習中要注意理解,避免死記硬背,并做到重點(diǎn)突破,對于易錯、易混詞要加以積累。

  【小題2】試題分析:例句中“畔”是通假字,通“叛”,“背叛”的`意思。A項中“被”是通假字,通“披”,“穿上”的意思;B項中“信”是通假字,通“伸”,“伸張”的意思;C項中第一個(gè)“親”是指“當作親人(一樣關(guān)愛(ài))”,第二個(gè)“親”是指“自己的親人”;D項中“得”是通假字,通“德”,“感激”的意思。只有選項C中的“親”不是通假字,與例句劃線(xiàn)字的用法不同,所以選C項。

  考點(diǎn):本題考查學(xué)生理解文言字詞用法的能力。

  點(diǎn)評:平時(shí)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積累,一些文言詞語(yǔ)的常規用法是必須知道的。文下注解里面的詞句,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于心。并在此基礎上,學(xué)會(huì )觸類(lèi)旁通,舉一反三。另外根據語(yǔ)境去推斷也是一種極佳的方法。

  【小題3】試題分析:翻譯時(shí),要注意把“之至”(到達極點(diǎn))、“親戚”(古意:直系親屬,今意:旁系親屬);“畔”(通假字,通“叛”,“背叛”的意思)、“之”(他指失道之人,不得民心的人)這些字詞翻譯準確。

  考點(diǎn):本題考查學(xué)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。

  點(diǎn)評:句子翻譯也是文言文閱讀的一個(gè)?碱}型,翻譯句子時(shí),要注意抓住句中的關(guān)鍵詞句,把關(guān)鍵詞句翻譯準確,另外,還要注意對特殊句式的翻譯,盡量做到通順、流暢,表意清晰。

  【小題4】試題分析:選文從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(fā),通過(guò)對“天時(shí)”、“地利”、“人和”三個(gè)條件的比較,闡述了“人和”對戰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。在天時(shí)、地利、人和這三要素中?孟子認為人和是最重要的?也就是要贏(yíng)得民心的前提是“得道”?而這個(gè)“道”就是他一貫主張的“仁政”。所以孟子從“天時(shí)不如地利?地利不如人和”說(shuō)到“得道多助?失道寡助”?實(shí)際上就是在說(shuō)明他的“仁政”主張。

  考點(diǎn):本題考查學(xué)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能力。

  點(diǎn)評:文言文閱讀與現代文閱讀的相通之處在于都要讀懂文章,準確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,在讀懂的基礎上善于表達自己的理解。這就要求學(xué)習里加強閱讀能力的訓練,主要是思考表達問(wèn)題的能力。做此類(lèi)題,一要通曉文意,二要抓住文中的關(guān)鍵詞句,受其啟發(fā),深入思考,加以概括,簡(jiǎn)要表達。

  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 11

  【甲】鄒忌修八尺有余,而形貌昳麗。朝服衣冠,窺鏡,謂其妻曰:“我孰與城北徐公美?”其妻曰:“君美甚,徐公何能及公也?”城北徐公,齊國之美麗者也。忌不自信,而復問(wèn)其妾曰:“吾孰與徐公美?”妾曰:“徐公何能及君也?”旦日,客從外來(lái),與坐談,問(wèn)之客曰:“吾與徐公孰美?”客曰:“徐公不若君之美也!泵魅,徐公來(lái)。孰視之,自以為不如;窺鏡而自視,又弗如遠甚。暮寢而思之,曰:“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;妾之美我者,畏我也;客之美我者,欲有求于我也!

  于是入朝見(jiàn)威王,曰:“臣誠知不如徐公美。臣之妻私臣,臣之妾畏臣,臣之客欲有求于臣,皆以美于徐公。今齊地方千里,百二十城,宮婦左右莫不私王,朝廷之臣莫不畏王,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:由此觀(guān)之,王之蔽甚矣!”

  王曰:“善!蹦讼铝睿骸叭撼祭裘衲苊娲坦讶酥^(guò)者,受上賞;上書(shū)諫寡人者,受中賞;能謗譏于市朝,聞寡人之耳者,受下賞! 令初下,群臣進(jìn)諫,門(mén)庭若市;數月之后,時(shí)時(shí)而間進(jìn);期年之后,雖欲言,無(wú)可進(jìn)者。燕、趙、韓、魏聞之,皆朝于齊。此所謂戰勝于朝廷。

  ——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

  【乙】天時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。夫環(huán)而攻之,必有得天時(shí)者矣,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(shí)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堅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曰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。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。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

  ——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

  【丙】浩蕩離愁白日斜,吟鞭東指即天涯。落紅不是無(wú)情物,化作春泥更護花。

  ——《己亥雜詩(shī)》(龔自珍)

  小題1:下列加線(xiàn)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( )

  A.域民不以封疆之界/小大之獄,雖不能察,必以情。

  B.朝服衣冠/皆朝于齊

  C.池非不深也/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

  D.宮婦左右莫不私王/不宜偏私,使內外異法也

  小題2:下面句子的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( )

  例句:城北徐公,齊國之美麗者也 A.孔子云:何陋之有?B.菊,花之隱逸者也。

  C.馬之千里者,一食或盡粟一石。D.吳廣素愛(ài)人,士卒多為用者。

  小題3:用現代漢語(yǔ)翻譯下面的句子。

 、傥沂肱c城北徐公美?

 、谟蛎癫灰苑饨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。

  小題4:【甲】【乙】?jì)晌脑趯?xiě)作手法上都運用了類(lèi)比,運用這種寫(xiě)法有什么好處?請簡(jiǎn)要分析。

  小題5:解釋【丙】文中加線(xiàn)詞的意思。

 、僖鞅迻|指即天涯 ② 落紅不是無(wú)情物

 、谫p析詩(shī)句“落紅不是無(wú)情物,化作春泥更護花”。

  參考答案:

  小題1:A

  小題2:.B

  小題3:①我與城北徐公相比,哪一個(gè)美?②使人民安定下來(lái)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,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;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。(關(guān)鍵詞“域”“國”各1分)

  小題4:【甲】文以自身切身感受設喻把生活小事同國家大事之間相似處進(jìn)行類(lèi)比,巧妙地諷喻齊王,收到很好的說(shuō)服效果;【乙】文以戰爭為例,強調“天時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,然后類(lèi)推出治國的道理,使文章更有說(shuō)服力。

  小題5:①吟鞭-馬鞭落紅-落花②“落紅不是無(wú)情物,化作春泥更護花”用形象的比喻, 表明作者要為國為民盡自己最后一份心力。

  試題分析:

  小題1:A-憑借、依靠,B-早晨/朝見(jiàn),C-護城河/池塘,D-偏愛(ài)/私情。

  小題2:例句是判斷句,A句是倒裝句,賓語(yǔ)前置,C句是倒裝句,定語(yǔ)后置,D句是被動(dòng)句。

  小題3:翻譯時(shí)要注意,關(guān)鍵詞語(yǔ)的意思必須要落實(shí)。兩個(gè)句子中的的.關(guān)鍵詞有“孰”“以”“界”,都是課本注解中的重點(diǎn)字,分別譯為“誰(shuí)”“憑借”“界限”。了解了關(guān)鍵字詞的意思,把各個(gè)詞語(yǔ)的意思連綴起來(lái),語(yǔ)意通順即可。

  小題4:【甲】文把自己的生活小事同國家大事進(jìn)行類(lèi)比,由己及王,使齊王認識到積弊之深,從而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建議。這種類(lèi)比,收到很好的諷諫效果;【乙】文把戰爭與治國類(lèi)比,由戰爭推論到治國,揭示了本文的主旨,使君王認識到治理國家中人和的重要性。這種類(lèi)比,增強了文章的說(shuō)服力。

  小題5:“吟鞭”理解起來(lái)較為困難,根據語(yǔ)境可譯為“馬鞭”。賞析句子可以選擇比喻的角度,當然也可從象征的角度出發(fā)。表明作者雖然辭官還鄉但仍關(guān)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愛(ài)國情懷和要為國為民盡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奉獻精神。

  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 12

  失道寡助

  天時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

  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。夫環(huán)而攻之,必有得天時(shí)者矣;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(shí)不如地利也。

  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堅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;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

  故日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。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;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

  【小題1】解釋下列詞語(yǔ)。( 4分)

  夫環(huán)而攻之 環(huán): 兵革非不堅利也 兵革:

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: 攻親戚之所畔 畔 :

  【小題2】翻譯以下句子。( 2分)

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

  【小題3】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中的“道”指的是( )(3分)

  A.道德B.道理C.施“仁政”,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。D.道路

  【小題4】本文的中心論點(diǎn)是什么?請談?wù)勀銓Ρ菊滤嵊^(guān)點(diǎn)的看法。(3分)

  答案

  【小題1】 圍 武器裝備 限制 通“叛”,背叛(4分)

  【小題2】使人民定居下來(lái)而不遷到別的地方,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,鞏固國防,不能靠山河的險要,震懾天下,不能靠武力的強大。(2分)

  【小題3】.施“仁政”,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

  【小題4】天時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;略(3分)

  解析【小題1】試題分析:“環(huán)、域、兵革”與現代漢語(yǔ)的意思有相通之處,其中“域”要解釋為動(dòng)詞用法,應譯為“限制”。 “畔”是典型的通假字,要先指出通哪個(gè)字,再加以解釋。

  考點(diǎn):本題考查學(xué)生理解文言字詞的意思的能力。

  點(diǎn)評:文言詞語(yǔ),包括實(shí)詞和虛詞兩類(lèi)。文言詞語(yǔ)的考查以實(shí)詞據多?疾榈脑~語(yǔ),一般為通假字、多義詞、古今異義詞、詞性活用詞等。當然仍以課文下面的注解為主。學(xué)習中要注意理解,避免死記硬背,并做到重點(diǎn)突破,對于易錯、易混詞要加以積累。

  【小題2】試題分析:翻譯時(shí)要注意,關(guān)鍵詞語(yǔ)的意思必須要落實(shí)。此句中的關(guān)鍵詞有 “以” “國”等。三個(gè)“以”字都應譯為“依靠,憑借”。 “國”是文言文中的`多義詞,此句中應譯為“國防”。把各個(gè)詞語(yǔ)的意思連綴起來(lái),語(yǔ)意通順即可。

  考點(diǎn):本題考查學(xué)生文言語(yǔ)句的翻譯能力。

  點(diǎn)評:翻譯文言語(yǔ)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。文言語(yǔ)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,直譯和意譯,中考時(shí)常采用直譯。直譯講究字字落實(shí),特別是關(guān)鍵詞語(yǔ)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(lái)。文言語(yǔ)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(yǔ)的意思,當然課外的文言語(yǔ)句翻譯時(shí),放到語(yǔ)境中,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。

  【小題3】試題分析:首先要理解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的句意,即“施行仁政的君主,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多,不施行仁政的君主,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”,因此,句中的“道”應是指“仁政”“施行仁政”。

  考點(diǎn):本題考查學(xué)生理解文言字詞的意思的能力。

  點(diǎn)評:對于文言文中的關(guān)鍵詞,同樣要放到具體的句子中加以理解?梢栽谧g出句子意思的基礎上,理解句中字的意思。另外,根據全文的觀(guān)點(diǎn),也可幫助我們正確理解。

  【小題4】試題分析:“中心論點(diǎn)”即作者在文中對于所議論問(wèn)題的觀(guān)點(diǎn)。本文是從談?wù)搼馉庨_(kāi)篇的,對于戰爭,作者所持的觀(guān)點(diǎn)是,在三個(gè)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中,“人和”最為重要。即“天時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。我們的看法,一般應與作者的觀(guān)點(diǎn)一致。即,“人和”不僅是戰爭取勝的關(guān)鍵因素,它也是小到集體生活,大到國家生活中的最為關(guān)鍵的因素,只有上下團結、心往一塊想,勁往一處使,大家齊心合力,才會(huì )取得個(gè)人的成功、事業(yè)的勝利、國家的強盛。

  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 13

  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

 。ㄒ唬

  [甲] 故曰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。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;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

  [乙] 孟子曰:“桀、紂①之失下下也,失其民也;失其民者,失其心也。得天下有道:得其民,斯得天下矣。得其民有道:得其心,斯得民矣。得其心有道:所欲與②之聚之,所惡勿施爾也③。民之歸仁也,猶水之就下,獸之走壙④也!

  【注釋】① 指夏桀、商紂,古代的暴君。② 與:同“為”,替的意思。③ 爾也:而已。④ 壙(kuàng):原野。

  18. 解釋下列加點(diǎn)詞在句中的具體含義。(4分)

 、殴阎粒 ) ⑵親戚畔之( )

 、撬鶒何鹗栆玻 ) ⑷獸之走壙( )

  19. 甲文認為“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”的結果是怎樣的,將這個(gè)句子寫(xiě)在下面,并加以翻譯。(3分)

  句子:

  翻譯:

  20. 甲文說(shuō)的“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”的情形,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繪。乙文中的這個(gè)句子是: 。(2分)

  21. 乙文中說(shuō)到的“桀、紂”,其失天下的原因,用甲文的句子來(lái)解釋就是: 。(2分)

  22. 甲文說(shuō)“得道者多助”,乙文說(shuō)“得天下有道”。這兩個(gè)“道”的意思一樣嗎?說(shuō)說(shuō)你的理解。(4分)

  答:

  【答案】18.(4分)(1)至:極點(diǎn)(2)畔:同“叛”,背叛。(3)所惡:所厭惡的東西(事情)。(4)走:跑。(每詞1分)19.(3分)句子: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翻譯:所以君子不戰則已,戰就一定勝利。(句子1分,翻譯2分)20.(2分)民之歸仁也,猶水之就下,獸之走壙也。(第二句和第三句,每句1分,只寫(xiě)第一句不給分)21.(2分)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(答“失道者寡助”給1分)22.(4分)不一樣。甲文所說(shuō)的“道”,指的是統治者施行的“仁政”;乙文所說(shuō)的“道”,指的是統治者得天下的方法、途徑。(每層意思2分,意思對即可)

 。ㄈ

  [甲] 天時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;夫環(huán)而攻之,必有得天時(shí)者矣,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(shí)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尖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曰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;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。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

  [乙] 子貢問(wèn)政。子曰:“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!弊迂曉:“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三者何先?”曰:“去兵!弊迂曉:“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二者何先?”曰:“去食。自古皆有死,民無(wú)信不立”。 (選自《論語(yǔ)》)

  6.解釋文中加點(diǎn)的字。(2分)

 、俦锓遣患饫 兵( )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( )

 、圩惚 兵( ) ④民信之矣 信( )

  7.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(yǔ)。(4分)

 、俟示佑胁粦,戰必勝矣。譯文:

 、谧怨沤杂兴,民無(wú)信不立。 譯文:

  8.[甲] 文中提出的中心論點(diǎn)是什么?[乙]文重點(diǎn)強調的觀(guān)點(diǎn)是什么?(3分)

  答:

  9.你認為[甲] [乙]兩文重點(diǎn)強調的內容有什么關(guān)系?(3分)

  答:

  【答案】6.①兵器 ②疆界(答“限制”也算對) ③軍備(軍隊) ④信任,信用7. ①所以君子不戰則已,戰就一定能勝利。 ②從古到今,人都有一死,(如果)不取信于民,國家就無(wú)以立足。8.天時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(或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) 民無(wú)信不立(或自古皆有死,民無(wú)信不立)9. [甲] 文重點(diǎn)強調的“人和”(“得道”)與[乙]文重點(diǎn)強調的“民信”(“取信于民”),二者有密切的相關(guān)性!懊裥拧保ā叭⌒庞诿瘛保┦恰叭撕汀保ā暗玫馈保┑闹匾獥l件(或“內容”)之一。 (20xx年山東省臨沂市中考語(yǔ)文試題)

 。ㄋ模

  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

  《孟子》

  天時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。夫環(huán)而攻之,必有得天時(shí)者矣,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(shí)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堅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曰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。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。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

 。ㄟx自《義務(wù)教育課程標準實(shí)驗教科書(shū)·語(yǔ)文》九年級下)

  8.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(diǎn)詞語(yǔ)的意思。

 、庞H戚畔之 畔: ⑵攻親戚之所畔 親戚:

 、俏ブ 去: ⑷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:

  9.翻譯下面兩個(gè)句子。

 、盘鞎r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

  譯文:

 、频玫勒叨嘀,失道者寡助。

  譯文:

  10. 為了證明“天時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的論點(diǎn),作者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?

  11. 本文“天時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的觀(guān)點(diǎn)與《曹劌論戰》中“小大之獄,雖不能察,必以情”蘊含的觀(guān)點(diǎn)有相同之處。其相同之處是什么?你從中獲得的最大啟示是什么?

  【答案】8.(2分)⑴通“叛”,背叛 ⑵內外親屬 ⑶離開(kāi) ⑷限制 說(shuō)明:每小題0.5分。 9.(2分)⑴有利于作戰的.天氣、時(shí)令,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;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,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、內部團結。 ⑵能施行“仁政”的君主,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,不施行“仁政”的君主,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。說(shuō)明:每小題1分,意近即可。 10.(2分)舉例論證、對比論證、類(lèi)比論證(道理論證)。說(shuō)明:答對兩種即可得滿(mǎn)分。 11.(2分)相同之處:兩句話(huà)都強調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。啟示只要圍繞人心向背來(lái)談。說(shuō)明:每問(wèn)1分,符合題意即可。 (20xx年湖北恩施中考語(yǔ)文試題)

  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 14

 。祝┦甏,齊師伐我。公將戰。曹劌請見(jiàn)。其鄉人曰:“肉食者謀之,又何間焉?”劌曰:“肉食者鄙,未能遠謀!蹦巳胍(jiàn)。問(wèn):“何以戰?”公曰:“衣食所安,弗敢專(zhuān)也,必以分人!睂υ唬骸靶』菸磸,民弗從也!惫唬骸盃奚癫,弗敢加也,必以信!睂υ唬骸靶⌒盼存,神弗福也!惫唬骸靶〈笾z,雖不能察,必以情!睂υ唬骸爸抑畬僖?梢砸粦。戰則請從!保ü澾x自《曹劌論戰》)

 。ㄒ遥┨鞎r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。夫環(huán)而攻之,必有得天時(shí)者矣,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(shí)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堅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曰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。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。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 (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)

  1、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。

 、 又何間焉 __________________

 、 犧牲玉帛__________________

 、 池非不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

 、 親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__

  2、用現代漢語(yǔ)翻譯下面的句子。

 、 肉食者鄙,未能遠謀。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、 天時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3、乙文中孟子論述決定戰爭勝負的三個(gè)要素是天時(shí)、地利、人和。決定長(cháng)勺之戰勝負的要素是“人和”,請你從甲文中找出體現這一觀(guān)點(diǎn)的句子,并用簡(jiǎn)潔的語(yǔ)言概括曹劌認為此次作戰的先決條件是什么。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4、一直以來(lái),長(cháng)勺之戰中的魯莊公被人認為是“肉食者鄙”的形象。其實(shí)他并不“鄙”。他不“鄙”表現在哪里?根據甲文概括總結。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5、孟子在兩千年前就發(fā)出警示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”,請舉一個(gè)事例談?wù)勀愕恼J識。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參考答案:

  1、 ① 又何間焉 (參與)

 、 犧牲玉帛 (祭祀用的'豬、牛、羊等)(必須解釋完整)

 、 池非不深也(護城河)

 、 親戚畔之(通“叛”,背叛)

  2、 ① 身居高位的人(大官們)目光(見(jiàn)識)短淺,不能長(cháng)遠謀劃(打算)

 、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(shí)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條件,有利于作戰的地理條件比不上人心向背(內部團結)。

  3、 ①小大之獄,雖不能察,必以情。

 、 取信于民

  4、從兩個(gè)方面表現魯莊公的不“鄙”:廣開(kāi)言路,禮賢下士;盡職盡責,取信于民。 (意思對即可)

  5、例 1:二戰初期,法西斯橫掃歐洲大陸,涂炭生靈。歐洲人民團結一致,奮起反抗,最終正 義戰勝了邪惡。 例2:八年抗日戰爭,日寇踐踏我國土,山河破碎。國共兩黨合作,同仇敵愾,浴血奮戰,以弱勝強,最終將日寇趕出中國。(意對即可)

  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 15

  天時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。夫環(huán)而攻之,必有得天時(shí)者矣,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(shí)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堅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日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。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。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

  1.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(yǔ)。

 、傥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、谟H戚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2.下面以字的用法,不相同的一項是( )。

  A.固國不以山溪之險

  B.以天下之所順

  C.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(《唐雎不辱使命》)

  D.屬予作文以記之(《岳陽(yáng)樓記》)

  3.請用/標出下面語(yǔ)句的朗讀節奏。

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

  4.翻譯下列句子。

 、俪欠遣桓咭,池非不深也。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、诙嘀,天下順之。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5.人和在文中的.含義是什么?請你結合歷史或現實(shí),再舉出一個(gè)相關(guān)的事例。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參考答案:

  1.①放棄 離開(kāi) ②通叛,背叛

  2.D

  3.威天下/不以/兵革之利。

  4.①城墻并不是不高啊,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啊。

 、趲椭娜硕嗟搅藰O點(diǎn),天下的人就會(huì )歸順他。

  5.含義:人心所向、內部團結。

  事例如:

 、倏谷諔馉帟r(shí)期,全國軍民緊密團結,經(jīng)過(guò)八年的艱苦奮戰,終于取得抗戰勝利。

 、1998年,我國軍民團結,取得抗洪救災的勝利。

 、2003年,我們萬(wàn)眾一心,戰勝非典。

 、2008年,全國人民眾志成城,抗擊冰凍災害。

 、葶氪ù蟮卣,1 3億中國人手牽手,心連心,共克時(shí)艱。(能舉類(lèi)似一例即可)

  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 16

  文言文閱讀(共10分)

  閱讀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,完成第8—10題。

  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

 、偬鞎r(shí)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

 、谌镏,七里之郭,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。夫環(huán)而攻之,必有得天時(shí)者矣;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(shí)不如地利也。

 、鄢欠遣桓咭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堅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;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

 、芄试: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谿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。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,戰必勝矣。

  小題1:解釋下列語(yǔ)句中加粗詞的意思。(4分)

 。1)三里城 之: (2)委而之 去:

 。3)親戚之 畔: (4)多助之 至:

  小題2:用現代漢語(yǔ)翻譯下面的語(yǔ)句。(4分)

 。1)是天時(shí)不如地利也 翻譯:

 。2)固國不以山谿之險 翻譯:

  小題3:文章中哪個(gè)語(yǔ)句最能體現作者的仁政思想?(用文中句子作答)參考答案:

  小題1:(1)之:的 (2)去:離開(kāi) (3)畔:通“叛” (4)至:到了極點(diǎn)

  小題2:(1)這(是)天時(shí)不如地利。 (2)鞏固國防,不依靠山河的險要。

  小題3: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

  小題1:

  試題分析:此題考查學(xué)生對文言實(shí)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,要求學(xué)生對重點(diǎn)詞語(yǔ)的解釋進(jìn)行重點(diǎn)識記。還要求學(xué)生對文章熟讀,書(shū)讀百遍,其義自現!叭ァ弊衷谶@里是“離開(kāi)”的.意思!芭稀钡耐,一定要記住。

  小題2:

  試題分析:此題考查學(xué)生的閱讀理解和翻譯能力,要求學(xué)生多讀文章,掌握文意,尤其是重點(diǎn)詞的翻譯。注意1句“是”和判斷句式。2句“以”的意思。

  小題3:

  試題分析:能夠大致翻譯本文,然后根據要求寫(xiě)出相關(guān)語(yǔ)句即可。

【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】相關(guān)文章:

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07-05

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閱讀答案10-03

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閱讀答案11-20

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的閱讀答案10-31

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閱讀題答案08-08

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閱讀答案11-21

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閱讀以及答案09-17

《曹劌論戰》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對比閱讀及答案11-14

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課內外閱讀及參考答案09-24

關(guān)于得道多助與失道寡助的語(yǔ)文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07-27